何祖華:四十春秋扎根祖國大地 抗病救稻守護百姓食糧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第九期報國講壇在上海舉行
2024年4月1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第九期“報國講壇”在上海開講。本次講壇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分黨組、滬區黨委主辦,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黨委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研究員何祖華以《結合國家農業發展需求 做好做實科研本職工作》為題做分享報告。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分黨組副書記胡金波及黨員骨干代表、一線科技工作者代表和研究生代表300余人參加本期報國講壇。講壇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分黨組成員王燕主持。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副主任張余做致辭講話。他回顧了中心的歷史發展脈絡、科研特色與聚焦方向,并介紹了何祖華院士的科研成果與事跡。何祖華是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和遺傳學家,202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投身水稻抗病、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四十余年,帶領團隊找到了目前最抗稻瘟病的超級基因,揭示了廣譜抗病免疫代謝調控網絡,助力育種家培育出穩定抗病的水稻新品種,為我國作物育種做出重要貢獻,在作物抗病理論與育種應用領域塑造了一張“中國名片”。他曾入選中國科學院2022年“感動人物”,曾獲全國創新爭先獎、建國七十周年紀念章等榮譽。
報告中,何祖華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現狀。他表示,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但也面臨原始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少等問題。他指出,病蟲害防治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難題,也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正是希望能夠助力我國突破“卡脖子”技術躋身農業強國之列,何祖華毅然選擇了植物病理與抗病育種作為人生奮斗方向。
何祖華回顧了他的學術生涯。四十年來,學農又愛農的他,帶領團隊扎根海南、浙江、上海等地的田間地頭,重點關注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和白葉枯病等病害,“上山下鄉”考察種質資源。經過不斷試驗探索,終于在水稻抗病育種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作物廣譜抗病機制與抗病育種新理論與技術。他認為,基礎研究要與應用相結合,久久為功。他帶領團隊挖掘的Pigm基因已被廣泛用于水稻抗病育種與生產,抗病品種累計推廣面積已超4500萬畝,讓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億萬百姓。
談到未來的研究方向時,何祖華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的變化,水稻病害問題仍然嚴峻。他的團隊將繼續深入研究,希望攻克稻曲病抗病育種瓶頸,探索新的植物免疫理論與分子育種技術,開展異源多倍體水稻新物種的從頭創制等工作,為我國乃至全球的糧食問題提供新的科技解決方案。
何祖華還與現場聽眾進行了互動交流。
上海分院院長胡金波為何祖華頒發“報國講壇”紀念牌。胡金波在講話中表示,何祖華院士以國家需求為奮斗目標,“干一行,愛一行”,?40年如一日,“一腳稻田,一腳科研”,不盲目追求“短平快”的成果,在冷板凳上鑄就水稻“抗癌”屏障,把成果寫在了祖國大地上。他號召大家向何祖華院士學習,傳承弘揚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特征的科學家精神。他強調,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為“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貢獻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應有的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建國和建院75周年。
“報國講壇”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推出的“講述身邊科學家故事”的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精品講壇,旨在進一步傳承好老一輩科學家精神、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讓“身邊人”講述“身邊事”、以“身邊事”激勵“身邊人”。迄今為止,“報國講壇”已成功舉辦9期,有9位知名科學家分享了科學人生和自己的科學觀,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學子不忘科技報國的初心和使命,勇攀科技高峰。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