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講壇:植物識別“敵友”微生物的智慧
11月14日下午,第175期“第一作者講壇”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教育基地報告廳順利舉辦。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博士研究生譚新行作了題為《植物識別“敵友”微生物的智慧》的精彩報告,王二濤研究員作為特邀嘉賓出席并點評。
植物根際土壤中共生微生物與病原微生物并存。菌根真菌可與植物建立互利共生關系,促進磷、氮等營養吸收;而病原微生物則威脅植物健康。植物如何精準區分“伙伴”與“入侵者”,一直是植物-微生物互作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最新研究發現,早期陸生植物粗裂地錢中的一對LysM類受體激酶——MpaLYR和MpaCERK1,在微生物信號識別中發揮決定性作用。MpaLYR不僅能結合共生真菌釋放的短鏈幾丁質(CO4/5),也能感知病原真菌產生的長鏈幾丁質(CO7/8)。其與MpaCERK1形成的復合體可分別激活共生或免疫通路,幫助植物在不同情境下做出恰當反應。值得強調的是,MpaLYR對長鏈幾丁質具有更高親和力,使植物能更快速感知潛在病原威脅。在低磷條件下,植物分泌獨腳金內酯促進菌根真菌釋放大量CO4/5,并誘導共生反應,同時抑制長鏈幾丁質觸發的免疫,從而維持共生與防御的動態平衡。磷酸化蛋白質組學進一步顯示,CO4和CO7能分別誘導共生與免疫相關蛋白發生特異性磷酸化,提示不同鏈長的幾丁質可能通過構建不同受體復合體實現信號特異性傳導。綜上,MpaLYR-MpaCERK1系統通過識別幾丁質鏈長差異,幫助植物在復雜環境中精準調控共生與免疫,為農業病害防控和綠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分子基礎。
報告中,譚新行還分享了科研中的經驗與體會:進行研究時應敢于提出假設,并基于可靠數據謹慎求證;及時整理實驗結果并按論文格式排版,有助于梳理課題邏輯與發現關鍵證據缺口;鼓勵跨領域思考,主動學習新技術并嘗試應用于課題;與導師保持充分溝通以把握研究方向;積極與組內成員交流,有助于拓寬思路、查漏補缺并營造良好團隊氛圍。
王二濤對譚新行給予了高度肯定,稱其做事踏實、執行力強、專注度高、團隊協作能力突出,具有科研探索精神。在現場交流環節,王二濤也向同學們分享了寶貴經驗,鼓勵大家盡快適應研究生階段的節奏,保持良好心態,堅持培養興趣愛好,并多與導師溝通交流,長期投入定會收獲成長。最后,王二濤為譚新行同學頒發了“第一作者講壇”榮譽獎杯。
本次報告內容扎實、討論熱烈,啟發了在場同學對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和科研方法的深入思考,也為大家未來的科研探索與個人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第一作者講壇:植物識別“敵友”微生物的智慧

王二濤研究員為譚新行頒發第一作者講壇榮譽獎杯